2、业务基本功扎实。所谓基本功扎实,就是知己知彼。先说“知己”,何谓“知己”?常听到有些业务人员回答客人:“I am sorry, I do not know how to answer this question, I need ask our engineer or my boss.” 客人失去耐性跑了怎么办?
参展业务必须基本功扎实,要知道所有产品的相关信息,最起码参数、工艺、质量控制点、生产流程、产品卖点、使用方法、适用客户群说得明白。
另外,公司相关信息,工厂多少平,工人多少人,产品有哪些证书,执行哪种质量体系,这些既要记在心里,还要复制相关资料在手,否则空口无凭很难取信于人。
再谈“知彼”。业务人员要知道整个行业产业链中,我们的企业处于什么位置,全球范围内的老大都是哪些企业,他们的发展历史,通过这个可以推算要做到行业老大,应该具备那些素质;然后,作为现阶段的自己企业有哪些优点;以前合作的主要客户(没有签保密协议的)有哪些?和同行相比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有哪些比较优势;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客户,公司有哪些区域性政策或者服务。
3、参展KPI 考核。这个关系到展会的效果。我对参展人员只有一个最直接的考核标准,就是拿到名片的多少。主要考核标准就是名片数量,次要的考核标准,是目标客户群国度的名片权重高一些。比如主要客户在美国,美国一张名片等于其它国家两张名片的加权分。依此类推,主要客户群国度多少名片,次要客户群国度名片数量……进行加权平均,低于多少分以后下次展会就不用去了。
血的教训告诉我们,一旦把参展当成给业务人员的福利,展会效果会大大打折。有了这个紧箍咒,参展人员会发挥最大主观能动性,原来有几位女同事就总结出在进出口要道上,如何应付保安等,最夸张的是利用保安帮她驱除其他发传单的竞争对手,这才是高手。
4、杀手锏。前面提到的两点,很多同行都做得不错,土豪型的企业占据了有利地形,相关行业的市场份额也占据了不少,成交的客户恨不得比你潜在客户还多,请问这个时候怎么办?
去参展是为了衬托同行更优秀吗?不能力取就只能智取了。这里分享一个我组织策划的一次经典游击战案例。
那是一个专业性展会,换句话说参展的都是同行,基本都做同一产业的产品。由于预算有限,我们在参展前甚至讨论是否要去参展,等我们确定好去,我们的展位基本也只能在犄角旮旯了。
参展前的策划被我们做得非常好。好钢用在刀刃上,我们把参展的所有资源都集中在新开发的设备上,准确地说是三台新开发的样机。我们买了两个标摊,做了一个简单特装,两边打通,但是展位中间却有一个小隔离房间,还上了锁。没错,三台样机就放在这个小屋子里,四个角都是一般产品。乍一看,我的展位没有任何可取之处,但是亮点非常突出,我们在我们展位门楣上放了一个横幅,上书:the best **equipment in the world. 同时,老规矩,散兵线散布到各个要道,只宣传一句话,the best ** equipment in the world shows in brooth No.****
我当时策划的构想就是,第一类人看了我们的展位,寒酸,但是口气不小,掉
头就走;第二类人看了我们的展位,够寒酸,但是口气不小,为什么口气这么大呢?我瞅瞅… ;第三类人看了我们的展位,莫非大隐于泽,真有高手隐匿在民间,我得好好看看…
展会效果好得超出想象,人类的好奇心果然是非常强大的,这么寒酸的展位与夸张的自夸字幅形成最鲜明的艺术对比,人潮涌动,而我只需要故作神秘的站在小屋子门口,故作深沉地对好奇的外国参观友人说:“we are afraid of somebody copy our equipment, so please follow me.”然后带着这些外国友人进入小屋子,鉴于中国同行的参考能力实在太强,当天凡是亚洲面孔都被挡在门外,宁可杀错不放过。毕竟来自欧美的客户已经让人应付不来了,然后场面就跟在游乐园等着玩摩天轮一样,一群人进入小屋子,一大群人在外面等着,更多的人在外围指指点点。
这次的效果超出预期,利用的就是人类的好奇心,当我们在硬件上跟我们的同行没有办法比的时候,只能比谁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。如何调动客户的眼球经济,是每个展会策划人员在参展前必须考虑的事情。